文章

当我们在评论《切尔诺贝利》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0.4.20 ・ 共 963 字,您可能需要 2 分钟阅读

Tags: 阅读

最近一周在读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一本采访集,讲述的是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亲历者所感所想,所到之处皆是触目惊心之景。

该死的无端联想不得不牵扯到我在去年六月份看的HBO美剧《切尔诺贝利》。在当下这个舆论疯狂收缩的实情之下,我相当的有心理准备去接受这部剧的评价在今天会有极大的反差较之于去年新鲜出炉时的评价。特殊背景下,我们看到“西”这个字就想上前讨伐,看到有人说“西”就恨不得抄起U型锁上去猛砸头部,罢了再踢断几根肋骨,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民愤宣泄的出口,但它在现在之所以存在肯定是有时代背景的。

这团火不出意外的也烧到了《切尔诺贝利》身上,故事背景是前苏联,拍摄出品方还是很多人心中万恶的美帝,观看并评论的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我们,就会有一系列巧妙的反应。首先,肯定不用想的是会有这么一群人,我姑且认为他们是认真看过这部剧的,希望我没有高估他们,当看到这样的话题被引出来之后,免不了先要一顿欢呼,又有素材了,可算让我碰上了,“万恶的西方抹黑苏联”,“我没看过都知道肯定是舆论斗争”等等。再吸引来不少的同道中人集体高潮,简直是爽死了。遇到不悦耳的声音,他们就会提及三哩岛核电站,福岛核电站。再讲一讲资本主义国家的舆论宣传口是多么的可怕,让你不知不觉中坠入深渊。批判完给你扣上美分公知的帽子,这一套仪式就差不多结束了。好了,不可缺少的形式主义做完了,可以带脑子好好思考了。

《切尔诺贝利》真的抹黑了苏联吗?直截了当的说,个人看法是赞美了伟大的人民,批判了臃肿的官僚。既然大家 都信奉马克思的那一套,那想必肯定不会把官僚当做苏联的主体吧?工人们,科学家们,士兵们,都是光明正大的形象,拼搏在一线的人们都留下了伟大的印象。而瞒报,办事效率低,自私自利的大肚子官员则站在黑暗里,苏联的政治体系有多黑暗大家也都知道。《十年祭》、《二十年祭》等书面分析里讲的更难听。

电视剧不是纪录片,更何况纪录片也不能端端正正的保持中立,作为有资本运作的艺术作品,必然会受到多方钳制。但这绝对不是意识形态输出的理由,非黑即白在当代已经很羞耻地成为常见的现象了,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羞耻。

很多人在迷恋苏联,他们可能也不了解苏联,单纯觉得这么一个大的国家机器是一个很霸道的存在。假借人民的名字苟行少数人的特权,让人迷恋的还是权力。